close
諸葛亮深知,要實現他統一天下、復興漢室的宿志素願,必須建立一支勇武善戰的軍隊。他一走出隆中,就致力於幫助劉備擴充兵員,籌集兵餉,增強軍事力量。諸葛亮一生是以身兼將相而自許的,他在治國理政的同時,未嘗一日不在思謀治軍、用兵之道。陳壽上給晉武帝的《諸葛氏集目錄》,其中就有「兵要」、「軍令」等篇章。從至今存留在《諸葛亮集》內的兵要10則、軍令15條,以及其他有關諸葛亮談兵治軍的論述,不難看出,諸葛亮治軍和他治國理政一樣,「治實而不治名」,非常講求實效,務使其所治之軍成為一支能攻善守的勁旅。再說,從蜀國地小人少不可能提供大量兵員的客觀實際出發,諸葛亮十分注重部伍的簡練、精幹。
綜觀諸葛亮治軍,有這麼兩條:一是重教化;二是重習練。所謂重教化,用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加強對將士的思想教育;所謂重習練,套他自己的話來說:「軍無習練,百不當一;習而用之,一可當百。」顯然指的是平時加強對部隊的軍事訓練。但是,諸葛亮從沒有把對將士的思想教育和對部隊的軍事訓練分開,而是密切結合起來進行的。他即引了孔子的話「不教而戰,是謂棄之」,來強調教化的重要性,又具體地指出:「教之以禮義,誨之以忠信,誡之以典刑,威之以賞罰,故人知勸。」可見諸葛亮治軍,在以禮義、忠信這一類傳統道德來教育將士的同時,又特別強調要以典刑、賞罰來規範官兵。前者是務虛,曉以大義;後者是務實,勸以興功。很明顯,諸葛亮治軍從思想教化入手,和他在政治上以法治國,強調「科教嚴明」一樣,務求得治。
二、軍事思想
諸葛亮的軍事著作有「將苑」、「便宜十六策」二部。「將苑」偏重於將帥的領導統御,兼論用兵作戰之道;「便宜十六策」則以政府行政為主,論述君臣關係、政事的管理,同時涉及軍事教育,為便於了解孔明兵法,茲分別將其篇目及內容概要,分述如次:
「將苑」又名「心素」計50篇,分別為:將權-軍權的掌握;逐惡-敗壞內政之五種人;知人-人物鑑定法;將材-將帥的類別;將弊-將帥的弊病;將志-將帥的職志;將善-將帥的本務;將剛-將帥的性格,剛柔並濟;將驕-將帥禁忌事項;將彊─將帥的「五強」、「八惡」;出師-將帥的統率權;擇材-部隊編成的要領;知用-天候、時勢、人和;不陳-不戰為尚;將誡-將師的典範;戒備-有備無患;習練-教育訓練的重要;軍蠹-軍隊必敗之機;腹心-腹心耳目及爪牙;謹候-將帥須知十五則;機形-三種機勢;重刑-命令和手段;善將-賢將和庸將;審因-因勢利導;兵勢-三種有利的形勢,勝敗-勝敗的分野;假權-將帥的權限;哀死-愛兵如子;三賓-幕僚的組成;後應-用兵的優劣;佰利-肆應狀況的戰法;應機-出敵不意;揣能-戰力比較的重點;輕戰-勇敢善戰的理由;地勢-地勢的運用;情勢-劣將及其制法;擊勢-可戰與不可戰;整師-軍隊的節制;厲士-振奮部卒士氣;自勉-成功與失敗的分野;戰道-肆應地勢的戰法;和人-人和的重要性;察情-徵候判斷;將情-將帥生活須知;威令-法令要貫徹;東夷-東夷對策;南蠻-南蠻對策;西戎-西戎對策;北狄-北狄對策。
「便宜十六策」之內涵為:治國第一,論立國之本;君臣第二,論上下一體;視聽第三,論博採眾議;納言第四,論鼓勵諫諍;察疑第五,論明察疑惑;治人第六,論人的管理;舉措第七,論舉賢能力;考黜第八,論行政考核;治軍第九,論軍事要義;賞罰第十,論信賞必罰;喜怒第十一,論情緒運用;治亂第十二,論整飭亂局;教令第十三,論教育訓練;斬哀第十四,論犯令者斬;思慮第十五,論深謀遠慮;陰察第十六,論明察亂謀。
此外,諸葛亮為了北伐魏國曾兩次向劉禪上表,即有名的〈前出師表〉、〈後出師表〉。其中論述形勢、探究戰略,表明赤膽忠心,乃孔明軍事思想之具體表現。至於在布陣戰法方面則有著名的「八陣圖」。其威力在於:合不自合而包含無盡,變不徒變而應敵無方,堅如磐石,觸之者碎,熾若烈火,犯之者焦,此司馬懿所以甘受巾幗之辱,而終不敢輕出以取敗也。司馬懿之所以不願出兵與孔明戰,乃自知無法與孔明的陣勢為敵,而採取拖延戰術,以弱擊強方法,然亦可知孔明之「八陣圖」具有無比之威力(註五)。
綜觀諸葛亮治軍,有這麼兩條:一是重教化;二是重習練。所謂重教化,用今天的話來說,就是加強對將士的思想教育;所謂重習練,套他自己的話來說:「軍無習練,百不當一;習而用之,一可當百。」顯然指的是平時加強對部隊的軍事訓練。但是,諸葛亮從沒有把對將士的思想教育和對部隊的軍事訓練分開,而是密切結合起來進行的。他即引了孔子的話「不教而戰,是謂棄之」,來強調教化的重要性,又具體地指出:「教之以禮義,誨之以忠信,誡之以典刑,威之以賞罰,故人知勸。」可見諸葛亮治軍,在以禮義、忠信這一類傳統道德來教育將士的同時,又特別強調要以典刑、賞罰來規範官兵。前者是務虛,曉以大義;後者是務實,勸以興功。很明顯,諸葛亮治軍從思想教化入手,和他在政治上以法治國,強調「科教嚴明」一樣,務求得治。
二、軍事思想
諸葛亮的軍事著作有「將苑」、「便宜十六策」二部。「將苑」偏重於將帥的領導統御,兼論用兵作戰之道;「便宜十六策」則以政府行政為主,論述君臣關係、政事的管理,同時涉及軍事教育,為便於了解孔明兵法,茲分別將其篇目及內容概要,分述如次:
「將苑」又名「心素」計50篇,分別為:將權-軍權的掌握;逐惡-敗壞內政之五種人;知人-人物鑑定法;將材-將帥的類別;將弊-將帥的弊病;將志-將帥的職志;將善-將帥的本務;將剛-將帥的性格,剛柔並濟;將驕-將帥禁忌事項;將彊─將帥的「五強」、「八惡」;出師-將帥的統率權;擇材-部隊編成的要領;知用-天候、時勢、人和;不陳-不戰為尚;將誡-將師的典範;戒備-有備無患;習練-教育訓練的重要;軍蠹-軍隊必敗之機;腹心-腹心耳目及爪牙;謹候-將帥須知十五則;機形-三種機勢;重刑-命令和手段;善將-賢將和庸將;審因-因勢利導;兵勢-三種有利的形勢,勝敗-勝敗的分野;假權-將帥的權限;哀死-愛兵如子;三賓-幕僚的組成;後應-用兵的優劣;佰利-肆應狀況的戰法;應機-出敵不意;揣能-戰力比較的重點;輕戰-勇敢善戰的理由;地勢-地勢的運用;情勢-劣將及其制法;擊勢-可戰與不可戰;整師-軍隊的節制;厲士-振奮部卒士氣;自勉-成功與失敗的分野;戰道-肆應地勢的戰法;和人-人和的重要性;察情-徵候判斷;將情-將帥生活須知;威令-法令要貫徹;東夷-東夷對策;南蠻-南蠻對策;西戎-西戎對策;北狄-北狄對策。
「便宜十六策」之內涵為:治國第一,論立國之本;君臣第二,論上下一體;視聽第三,論博採眾議;納言第四,論鼓勵諫諍;察疑第五,論明察疑惑;治人第六,論人的管理;舉措第七,論舉賢能力;考黜第八,論行政考核;治軍第九,論軍事要義;賞罰第十,論信賞必罰;喜怒第十一,論情緒運用;治亂第十二,論整飭亂局;教令第十三,論教育訓練;斬哀第十四,論犯令者斬;思慮第十五,論深謀遠慮;陰察第十六,論明察亂謀。
此外,諸葛亮為了北伐魏國曾兩次向劉禪上表,即有名的〈前出師表〉、〈後出師表〉。其中論述形勢、探究戰略,表明赤膽忠心,乃孔明軍事思想之具體表現。至於在布陣戰法方面則有著名的「八陣圖」。其威力在於:合不自合而包含無盡,變不徒變而應敵無方,堅如磐石,觸之者碎,熾若烈火,犯之者焦,此司馬懿所以甘受巾幗之辱,而終不敢輕出以取敗也。司馬懿之所以不願出兵與孔明戰,乃自知無法與孔明的陣勢為敵,而採取拖延戰術,以弱擊強方法,然亦可知孔明之「八陣圖」具有無比之威力(註五)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